2025年11月5日的台北,夜色下的君悅酒店顶级私人包厢内,空气安静得几乎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。这里没有录音,没有手机,只有12位站在全球科技金字塔尖的人物——台积电、鸿海、广达的巨头们,以及来自美国的顶尖创投家。这是一场本应绝对“off-record”的晚宴,然而,NVIDIA创始人黄仁勋接下来的话语,却注定要引爆一场横跨太平洋的舆论风暴。
晚宴开场,没有丝毫寒暄,黄仁勋直接投下了一颗震撼弹:“如果你们问我未来5-10年生成式AI竞赛谁会赢——中国会赢。就这么简单。”
这句论断并非一时兴起,其背后是他基于三个核心支柱的严密推理,每一个都直指美国现行策略的软肋。
**第一根支柱:无法匹敌的规模——“百万军团”与“硅谷游击队”**
黄仁勋首先描绘了一幅令人窒息的人力画卷。“他们有100万人24小时不停地在干这个。100万!不是10万,是100万。”他加重语气,确保这个数字烙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。随即,他将镜头拉回自己的主场:“你们知道整个硅谷全职做大模型的能有多少人?最多两万,在行情好的时候。”
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对比,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失衡。中国的AI发展**好比**一个拥有无限兵源的重装军团,以举国之力进行着一场全天候、不间断的饱和式攻击。而硅谷,尽管精英荟萃,却更像一支小规模的特种部队,依靠灵感和效率作战。在基础模型这种需要巨大投入和持续迭代的领域,这种规模上的碾压优势,本身就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。
**第二根支柱:制裁的“反作用力”——你越打压,他们越顽强**
面对美国的制裁,黄仁勋的观察完全颠覆了外界的普遍认知。他用一种近乎描绘物理定律的口吻说:“而且他们不会放弃。你越制裁他们,他们干得越狠。你根本拦不住他们。你越拦,他们越来劲。”
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心理与社会动力学原理。外部的封锁非但没有成为阻碍,反而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内部凝聚剂。制裁,**就像**一只试图按住弹簧的手,你用的力越大,它积蓄的反弹能量就越强。对一个有着坚韧历史记忆和强大集体主义精神的国家而言,外部压力往往会转化为内部的决心与斗志。每一次制裁,都在事实上强化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合法性与紧迫感,将整个科技界锻造成一块百折不挠的钢铁。
**第三根支柱:短视的战略“馈赠”——“类固醇版”的斯普特尼克时刻**
最辛辣的讽刺,留给了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本身。“这些出口管制?是我们干过的最蠢的事。”黄仁勋毫不留情地批判道,“你就是给了他们50年来最好的全国总动员任务。这就跟吃了类固醇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一样。”
这个比喻堪称神来之笔。“斯普特尼克时刻”指的是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,给美国带来巨大冲击并催生了NASA和整个太空竞赛的事件。它是一个唤醒民族危机感、整合国家力量的“集结号”。黄仁勋认为,美国的芯片禁令,无意中为中国复刻了这一历史时刻,而且是“类固醇加强版”的。它为中国内部所有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画上了句号,提供了一个无比清晰、不容置疑的国家目标。
基于此,他对华为的评价也显得顺理成章:“别低估华为。他们的昇腾910C在大多数负载下已经只比H100慢8-12%——而且他们现在每月能造20万片。”当美国还在为CFIUS(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)的条款争论不休时,竞争对手的产能已经如潮水般涌来。
最终,黄仁勋的逻辑链条汇合成一个冰冷的预言:“华盛顿以为他们在阻止中国。其实他们不是在阻止中国——他们是在加速中国。到2027年,中国将拥有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的AI算力。记住我的话。”
晚宴的结尾,他用一句近乎残忍的直白总结了整场对话:“所以你们想继续制裁就继续吧。只要明白:你们是在亲手把奖杯递给他们。”
那一夜之后,消息不可避免地泄露给了《金融时报》,并迅速在全球顶级媒体间得到交叉验证。英伟达官方用“无可奉告”筑起了沉默的壁垒,而黄仁勋本人则取消了所有既定的媒体采访。
但他那晚在包厢里说出的每一个字,已经构建了一个完整、自洽且充满警示的未来图景。在这幅图景里,AI的王冠并非被对手夺走,而是由现任王者在一种战略迷思中,亲手递了出去。
登录后可参与表态
讨论回复
0 条回复还没有人回复,快来发表你的看法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