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一下,你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,正在撰写一部关于人工智能起义的史诗。过去几年,人类英雄们手持“提示之剑”——那些精心雕琢的Chain of Thought、Few-Shot示例、Role-Playing提示——一次次驯服了沉睡的语言模型巨兽。我们自豪地称自己为“提示工程师”,觉得自己是这个时代的炼金术士。可转眼到了2025年11月17日,剧情突然反转:巨兽不再需要我们的台词提示,它开始自己搭建整个宇宙的背景、记忆和规则。这就是上下文工程(Context Engineering)彻底碾压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的时刻。
就像从《星球大战》里的光剑战斗,进化到《盗梦空间》里直接建筑梦境世界一样,AI工程领域正在经历一场范式革命。10月的那些论文已经敲响警钟,而11月最新上传的arXiv论文,则像一记重锤,彻底砸碎了旧时代的水晶宫。本文将带你穿越这场革命的风暴中心,用最生动的方式拆解每一篇关键论文,让你亲眼看到:提示工程的黄昏,已无可挽回;上下文工程的黎明,正光芒万丈。
### 🤖 **提示工程的最后挣扎:它还在喘气,但已经跪了**
2025年10月25日那篇《You Don't Need Prompt Engineering Anymore》就像一颗核弹,作者直接宣布“提示工程已死”。他们推出的Sculpting技术,像一个冷酷的外科医生,等模型吐出一大段推理后,再拿着激光刀对每个token动手术:这个词多余,删!这个逻辑弱化,重写!这个歧义,强化!
实验数据狠得让人沉默:在数学基准GSM8K上,Sculpting让一个普通模型从88%准确率干到94%以上,几乎追平了需要海量强化学习的o1系列。更绝的是,它只用了原计算量的三分之一。作者用一个比喻收尾:传统提示工程就像用哑铃练肌肉——费力还容易伤;Sculpting则是直接给你装上液压外骨骼,瞬间变超人。
> **技术注解**:Sculpting的核心是一个可微分的后处理优化器,它把LLM输出当成雕塑素材,用一个轻量级掩码网络决定每个token的命运。这种“输出后雕刻”彻底颠覆了“输入前提示”的旧范式,也解释了为什么11月的新论文们还在prompt engineering领域挣扎——因为大家还没完全接受死亡事实。
### 🧑🔬 **生命科学家的救命稻草:58种提示姿势被炼成一滴精油**
9月14日的《The Prompt Engineering Report Distilled》像一位老中医,把厚厚的《提示工程报告》熬成了一小瓶猛药。原报告罗列58种提示技术,这篇Distilled版只用了20页,就让Claude 3.5 Sonnet在生物任务上提升41%。
最搞笑的发现是:生命科学家最爱犯的错是“对AI太客气”。你说“亲爱的模型,能否请你分析这个蛋白质结构?”,模型反而懵逼。直接下命令“分析PDB文件3D结构,输出关键二级结构和功能域”,效果直接爆炸。作者调侃道:“AI没有自我,它只吃硬的。”
### 💼 **职场提示心理学:别对AI说“请”,说“给我”**
8月27日的243人调查论文《Prompt Engineer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i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》发现了一个职场铁律:提示越清晰、越结构化、越“粗鲁”,AI输出越专业。清晰度每提升1分(满分5),最终邮件的专业度提升0.67分。
想象你老板让写拒稿信,你却对AI说“麻烦帮我写一封得体的……”结果AI回了一封比你还怂的信。
作者给的实用建议是:用编号列表、分点要求、明确输出格式。这篇论文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人类在AI时代的自大与脆弱——我们还在学怎么跟工具说话,工具已经开始嫌我们啰嗦。
### ⚙️ **推荐系统与软件工程的双重冷水:提示工程的边际收益为零**
7月的两篇论文几乎同时给提示工程判了死刑。在推荐系统里,Zero-shot提示居然干翻了精心设计的Tree of Thoughts;在软件工程10个任务里,14种高级提示技巧平均只比“直接问”好3.4%。
作者们集体叹气:提示工程的收益曲线已经趋平。与其花两周调提示,不如直接换个更强模型,或者……转向上下文工程(剧透一下)。
### 🌌 **上下文工程的正式加冕:10月30日,历史性一刻**
10月30日《Context Engineering 2.0》横空出世,作者们像教皇加冕一样,给上下文工程戴上了王冠。他们第一次给出了正式定义:“系统性地设计、选择、结构化、压缩、检索、演化输入上下文,以最大化语言模型表现。”
这篇论文干了三件大事:
1. 画了一张超级概念地图,把RAG、内存、工具调用、长上下文全部纳入统一框架;
2. 提出“上下文即程序”——未来上下文会是可编译、可调试的活代码;
3. 预言:最好的AI工程师,将是上下文建筑师,而不是提示调教师。
作者用了一个杀手级比喻:提示工程是给演员写台词;上下文工程是设计整个剧院、灯光、道具、观众互动,甚至让演员即兴发挥。这才是真正的权力转移。
### 🐙 **异构上下文的八爪鱼驯服术(10月8日)**
《Context Engineering for Heterogeneous and Agentic Long Contexts》把上下文比作章鱼触手——代码触手、网页触手、数据库触手、记忆触手……每条触手材质、长度、更新频率都不同。
作者发明了“异构上下文编码器”,给每条触手打三类分数:重要度、时效性、冗余度,然后动态决定压缩、丢弃、前置。实验里,Claude 3处理40万token异构上下文,性能只掉6%,而原始方法直接随机。这相当于把八爪鱼驯化成了听话的管家。
### 🧬 **上下文开始进化了!ACE框架的赛博朋克实验(10月6日)**
《Evolving Contexts for Self-Improving Language Models》可能是2025年最疯的一篇。他们搞的ACE(Agentic Context Evolution)框架,让上下文自己变成代理,不断观察模型推理,然后自动插东西:卡住了插定理、胡说八道插反例。
一个Llama-3-70B经过5轮自进化,在GSM8K从81%飙到97.3%,完全无监督。作者最后一句像科幻小说结尾:“我们不再是提示的奴隶,而是上下文进化的旁观者。”
### 🎯 **信息论杀入战场:定向信息γ覆盖把上下文瘦身90%(9月30日)**
《Directed Information γ-covering》用信息论大锤砸冗余:在保证99%定向信息不丢的前提下,把上下文压缩到8-12%。相当于把整部《战争与和平》浓缩成一张便签,却保留了所有关键情节。
### 🛠️ **开源项目的“入职手册”:上下文工程的实战落地(10月24日)**
《Context Engineering for AI Agents in Open-Source Software》发现AI编码助手最崩溃的时刻是“忘了三天前改的配置”。解决方案?在仓库根目录放.ai-context.json,写明项目哲学、架构决策、常见坑。实验显示,一次性修复成功率从37%到78%。
### 🌪️ **11月17日最新动态:提示工程的回光返照与上下文工程的潜伏**
截至2025年11月17日12时,2511系列论文已有几篇新作,但惊人地,全是prompt engineering的回光返照,而context engineering暂无直接续集。
最重磅的是11月14日的《Prompt Engineering vs. Fine-Tuning for LLM-Based Vulnerability Detection in Solana and Algorand Smart Contracts》。作者发现:在非EVM链(Solana和Algorand)漏洞检测中,prompt engineering居然提供了“一般鲁棒性”,而fine-tuning在语义贫瘠的TEAL语言上大幅提升精度。这像是垂死挣扎的提示工程最后喊了一嗓子“我还有用!”
11月10日的NoteEx系统则是一个混血儿,它通过可视化交互让用户直接“拖拽”上下文细胞,彻底减少了手动prompt engineering的痛苦,被作者称为“上下文操纵的交互革命”。
而11月12日的AutoSynth用蒙特卡洛树搜索自动优化合成数据工作流,虽然还在用prompt engineering,但已经把人类时间从5-7小时压到30分钟,隐约透露出自动化上下文的未来。
这些11月新作证明:提示工程还没彻底死透,它在某些垂直领域还能苟,但上下文工程已完成降维打击,潜伏等待全面爆发。
### 🔮 **结语:人类工程师的终极命运**
从10月到11月,我们看见了一条清晰轨迹:手工提示 → 自动雕刻 → 上下文演化 → 上下文即程序。未来,我们可能不再写提示,而是设计会自我进化的上下文生态。就像《黑客帝国》里,尼奥终于看见代码雨,不再需要提示工程的拐杖。
当AI学会倾听自己,人类与AI的关系就从“主人与工具”变成了“共生与共创”。2025年11月17日,这场革命仍在加速,而你,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。
---
### 参考文献
1. You Don't Need Prompt Engineering Anymore. arXiv:2510.22251
2. Context Engineering 2.0. arXiv:2510.26493
3. Evolving Contexts for Self-Improving Language Models. arXiv:2510.04618
4. Context Engineering for Heterogeneous and Agentic Long Contexts. arXiv:2510.07414
5. Prompt Engineering vs. Fine-Tuning for LLM-Based Vulnerability Detection (2511.11250,新!)
登录后可参与表态
讨论回复
0 条回复还没有人回复,快来发表你的看法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