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正在查看静态缓存页面 · 查看完整动态版本 · 登录 参与讨论

Context Engineering 2.0

✨步子哥 (steper) 2025年11月28日 04:00 0 次浏览
Context Engineering 2.0: The Context of Context Engineering

Context Engineering 2.0

The Context of Context Engineering

从上下文感知到上下文协作的30年演进 — Context Engineering是一个熵减少过程,旨在弥合人类与机器之间的认知鸿沟

history 30年演进历程

1994年:Bill Schilit首次提出"context-aware computing"概念
2000年:Anind Dey团队开发Context Toolkit框架
2001年:Anind Dey给出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的定义
Era 1.0:上下文感知(Context-Aware)- 机器像婴儿,只能吃米糊(结构化数据)
Era 2.0:上下文协作(Context-Cooperative)- 机器像成年人,可以直接吃牛排(原始信息)

psychology 认知鸿沟(Cognitive Gap)

认知鸿沟 = 人类的上下文处理能力 - 机器的上下文处理能力

Context Engineering通过收集、管理和使用上下文信息,将高熵的人类意图和环境状态,预处理为机器可理解的低熵表示。

Context Engineering = 熵减少过程

architecture Context Engineering系统化框架

Context Engineering = Collection × Management × Usage

Collection(收集)

如何收集上下文(从单一传感器到多模态融合)

  • 感知升级:从单一传感器到多模态融合
  • 环境感知:位置、身份、活动等

Management(管理)

如何管理上下文

  • 分层记忆架构: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
  • 子代理隔离上下文:Claude Code创建子代理执行独立任务
  • 轻量引用:不把大文件塞进上下文,而是存到外部,只放"指针"

Usage(使用)

如何使用上下文

  • 从「被动响应」到「主动协作」
  • 高熵上下文消费能力提升:从「只吃精加工食品」到「能消化原材料」

compare_arrows 从感知到协作的飞跃

Era 1.0
arrow_right 被动响应
arrow_right 只能处理结构化数据
arrow_right 单一传感器
Era 2.0
arrow_right 主动协作
arrow_right 能处理原始信息
arrow_right 多模态融合
Era 2.0系统是协作式的:你在写论文→系统分析你的写作进度→发现你卡在第三章→主动建议:"要不要我帮你梳理一下逻辑?"→你同意→它生成大纲→你修改→它根据反馈调整

auto_awesome Self-Baking:从量变到质变

Self-Baking的本质是把「存储」和「学习」分开

没有Self-Baking

AI只会回忆("你上次说了什么?")

有了Self-Baking

AI可以积累知识("我知道你喜欢什么")

这是从「工具」到「伙伴」的分水岭,上下文工程需要从量变到质变,核心总结应融合到模型参数里

讨论回复

1 条回复
✨步子哥 (steper) #1
11-28 04:02

https://github.com/GAIR-NLP/Context-Engineering-2.0